设为标签?方便下次阅读

首页> >

第五十一章 本宫希望你今晚还有更好的表现 (1 / 4)_

        感谢、我是超级小书虫书友的月票还有更新票,求打赏、推荐票、月票!

        与武则天说着一些闲话,一道吃了早饭后,李治也起身了。

        李治起身后,陈易可不敢太随便,很恭敬地退到一边,站到该他站的地方去。

        李治精神还算不错,在用了早膳后和武则天讨论了一会朝事,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政事及朝中一些人事任免事项说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说起高丽的事。

        说起高丽事后,武则天也唤陈易过去了。

        在听了李治和武则天说了一会关于高丽的事后,陈易也大概明白了,朝中关于是否要讨论高丽的事已经争论了很多时候,现在意见日趋统一,主战派占了上风。

        而主战派是以司空、英国公李勣为首,其他一力主张讨伐高丽的还有位列政事堂的司戎太常伯即兵部尚书姜恪,镇守青海、前些日子回长安休养的邢国公苏定方,右相刘祥道,司元太常伯阎立本等朝中实力派大臣,这些人威望非常高,而反对的大臣数量并不多,威望根本不能和这些人比,那些在主战、主和间摇摆的大臣们,看到朝中风向后,知道出兵讨伐高丽将成定局,纷纷表态支持出兵。

        这段时间上呈到九成宫,要求朝廷举兵讨伐高丽的奏本不少,在长安代为监国的太子李弘,也写了奏本,请求皇帝和皇后同意,发兵讨伐高丽。

        李治和武则天外出避暑,由太子李弘代为监国,与朝中大臣一道处理国事,但那些关系重大的朝事,他是不敢处置的,就如是否要发兵讨伐高丽。这等重大的事必须要由李治和武则天决定,并通过朝议。李弘不能决定,但他以私递奏本的形式表态了自己的观点,他是支持讨伐高丽的。

        李弘是个聪明人,知道在一些事上适当表示自己的观点,是可以得父皇和母后另眼相看的!

        只不过李治和武则天还在这件事上犹豫,严格来说应该是李治还没最后拿定主意,武则天在听了陈易一番说明,及李勣、姜恪等人的奏禀后,已经下了决心,但因长期患病,变了心态的李治,在决定重大事情时候,越加犹豫不决,很难在短时间内下决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安卓APP测试上线!

一次下载,永不丢失